撰稿:周彦竹 审校:谭坤
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化遗产科学认知与保护研究基地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史与气象文明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联合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江苏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环境考古研究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共同协办的气候环境与人类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23年6月24日至25日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召开。会议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来自美国、英国、德国、叙利亚、加纳、肯尼亚及中国的100多名国内外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进行了65场学术报告,并举行了“北极看世界”青年优秀论文评奖。
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吕跃军老师应邀参加研讨会,并以线上方式在大会上作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文化生态保护研究——以滇西北为例”的学术报告。
吕跃军老师以滇西北地区的怒江木垒房民居、迪庆藏族饮食文化、丽江古城水文化遗产和大理白族绕三灵习俗等4个案例,从文化生态对气候环境的适应与气候变化对文化生态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气候环境与文化生态的关系。一方面气候环境造就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人们为适应这种多样性创造和发展了多彩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与气候环境紧密联系的文化生态,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另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不仅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样,不同类型的气候灾害,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严重挑战,气候变化已成为影响文化生态的重要因素。
位于怒江大峡谷的雾里村怒族木垒房民居
吕跃军老师提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应该建立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策略。一是文化生态所依存的气候环境的保护,即在区域范围内采取协调行动,改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有效防止气候变化给文化生态带来的消极影响。二是文化生态所包含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即构建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在监测机制和新技术的引领下,发展出更加因地制宜的应对方法。
滇西北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具特色的地理单元,拥有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迪庆和大理两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代表着云南省乃至中国文化生态保护的新境界,开展滇西北气候环境与文化生态的关系研究,可以帮助人们寻找文化生态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而为构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文化生态保护体系提供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