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卢玲 摄影:段廷璐 审校:沐远
2023年1月23日(癸卯兔年大年初二),大理大学实践创新群(以下简称实创群)在大理大学第三教学楼507会议室举行了新年的第一场学术交流会。本次学术交流会共六个报告,报告内容涉及实创群的多个研究方向,在校师生共聚一堂,形式丰富。
第一个报告由天地团的佘容老师为我们带来题为《热量和灰烬对土壤捕食线虫真菌的独立作用》的报告。热量和灰烬是森林火干扰的主要作用因子,了解二者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作用及差异,对于理解和预测不同类型火干扰后土壤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至关重要。但是,常规的火干扰实验都是多因素的综合作用,难以解析作用因子。因此,研究团队独辟蹊径,通过野外设计实验模拟不同火因子的干扰,并持续跟踪土壤微生物的代表物种—捕食线虫真菌(nematode-trapping fungi, NTF)在干扰后的动态变化,以此来剖析火干扰的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在火干扰中,热量与灰烬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热量的作用主要是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而灰烬则对土壤微生物没有显著影响;同时,火烧迹地新物种的出现依赖于热量的刺激,而灰烬则对于火干扰后的恢复有着重要作用。
佘容老师做报告
第二个报告由玄黄团沐远老师给大家带来题为《两栖鱼类的视觉适应》的研究报告。报告以科普讲解的形式展开,列举了高原鱼类、深海鱼类、洞穴鱼类为适应不同环境的产生的视觉进化,提出了"鱼类是否演化出了不同的视觉适应机制?两栖习性的虾虎鱼类群的视觉适应机制如何?微生境上的差异是否会使虾虎鱼类群的视觉适应存在差异?"这三个问题。在报告的过程中,通过沐老师精彩的讲述,为大家逐一解答了上述问题,揭示了虾虎鱼视觉系统的适应进化。
沐远老师做报告
紧接着,天地团研究生邓巍带来题为《旧模式新见解:物种面积关系形成机制综述》的报告。物种面积关系(SAR)是生态学最具潜力的定律,对理解生物多样性格局、物种保护规划乃至于生物多样性理论的构建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截至目前SAR的形成机制还不清晰,塑造SAR各个假说的具体作用也还没有被独立证实。邓巍在报告中总结了当前SAR形成机制研究中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并且基于此提出了基于物种形成、扩散和灭绝三个关键过程设计实验逐一拆解并重新确立SAR形成机制的新研究框架。接下来,他介绍了在这个新的研究框架下我们的研究团队已经完成了的工作,展望了未来的SAR机制研究需要关注的方面。该报告引起了全体师生的广泛讨论。
邓巍同学做报告
天地团本科生莫正仙随后带来题为《云南湿地水鸟多样性与空间分布》的报告。全球自然湿地退化严重,依赖湿地生存的水鸟数量严重下降,湿地和水鸟保护迫在眉睫。云南是水鸟重要的越冬地和停歇地,对其水鸟组成及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是进行高效管理的前提。云南98.21%的水鸟物种在保护地有分布,但一部分非保护地具有较多的物种数和受胁物种。因此建议管理部门对滇西北、滇中和滇东北面积较大的湿地进行优先保护;对一些水鸟多样性较高的非保护地进行保护投入;对一些多年未监测到的物种进行专项调查。
莫正仙同学做报告
玄黄团本科生杨舒雅带来题为《媒介多样性塑造文学多样性》的报告,她从媒介的角度去重新审视文学的发展,创新性地提出了媒介塑造文学文体的演变机制。为了了解媒介演替对于文学文体及其形式的塑造作用,她在研究中运用统计的方法探究中国文学史上八个时期媒介与文学文体的发展脉络,以及媒介对单一文体——小说发展的影响。在报告最后,杨舒雅向在场的同学展示了本文的研究结果,随着时代技术的发展,媒介的演变,塑造着多样化的文体形式,以及单一文体的篇幅、语句等表现形式不断扩容。
杨舒雅同学做报告
最后一个报告是来自天地团的研究生陆亚娴,报告题为《为啥写文章不愉快??!》。陆亚娴同学以自身为例,分享了文章撰写过程中的感悟和体会。她在报告中提到,大部分同学对写文章一事感到不愉快,通常是目标不清晰、缺乏执行力等因素导致的。陆同学指出,在写文章时需要给自己设立目标,保持良好的心态,多跟导师交流,才能写作中体会到愉悦感。
陆亚娴同学做报告
学术交流会的最后,王荣兴老师对本次学术交流会进行了总结,并向实创群的同学们提出了以下期望:1. 无论在校还是在家的同学们,在新的一年里立下的flag,都能努力完成,并在过程中有所收获!2. 希望实创群在新的一年里仍旧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王荣兴老师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