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4.24,国际知名的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首次报道了我所范朋飞教授的广西靖西东黑冠长臂猿的研究工作,相关报道详见http://url.cn/HcuDjd。2002年,FFI的生物学家通过调查确定在与中国交界的越南北部高平省重庆县的一片石灰岩山林中至少还有26只东黑冠长臂猿。2006年,通过多次的野外调查工作,又有三群东黑冠长臂猿在靠近中越边界的广西靖西县的同一片森林里被发现。2007年9月,范朋飞教授参与FFI中国和越南联合开展的东部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与分布的同步野外调查。通过中越双方对调查结果的对比和分析,基本确定在中越边境这片森林里面生活有18群共110只左右东黑冠长臂猿。迄今为止,这是该物种在全球范围内唯一确定还有分布的地点。从2007年12月开始,范朋飞领导的长臂猿研究团队进驻广西靖西邦亮保护区建立研究基地,开展针对活动在中国境内的东黑冠长臂猿进行长期的行为生态和保护生物学研究。至今,已发表相关研究论文8篇,其中SCI论文6篇。
为了科学地制定该物种的保护计划,范朋飞教授、肖文副研究员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生态保护与环境研究中心的任国鹏博士、朱建国研究员合作,利用3S技术对该种群的栖息地质量进行了评估,并结合Vortex模型对其种群动态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东黑冠长臂猿的种群数量已经接近现有环境容纳量,并且环境容纳量的变化对该种群数量变化有重要影响;幸运的是此项研究发现了该物种在越南境内尚存两块潜在栖息地,并且由一个狭窄的森林走廊与现有栖息地相连。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具体的保护建议:1)扩大越南境内东黑冠长臂猿保护区的范围,将两块潜在栖息地有效地保护起来;2)在现存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内禁止农业和放牧活动,并迁出潜在栖息地内和紧邻地带的村落;3)选择东黑冠长臂猿喜食树种对现有栖息地、潜在栖息地和两片潜在栖息地之间的森林进行恢复,改善森林质量;4)保护现有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之间脆弱的森林走廊,为今后可能的自然扩散保留机会。
注:《科学美国人》于1845年在纽约创刊,是享誉世界的科普品牌,它见证了世界科学每一次重大进步。准确预测全球科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将科研界的成果和人们的实际应用联系在一起,成为制订政府和企业科技政策和发展战略的首选参考,深入了解各领域科技动态的最佳指南。《科学美国人》是顶级科学家向公众传播自己的理念和成果的首选平台。到2008年,已有13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杂志上发表了228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