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杨寅
农田扩张、伐木、捕猎以及对森林资源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会造成非人灵长类的种群数量下降,种群结构遭破坏和基因多样性散失,栖息地破碎化、退化甚至消失,给非人灵长类的生存的带来严重威胁。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肖文研究员研究团队和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开展研究合作,利用五年的时间对稀有非人灵长类动物——黑仰鼻猴开展了保护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
黑仰鼻猴(Rhinopithecus strykeri),又名怒江金丝猴和缅甸金丝猴,是2010年才被学术界发现的灵长类新物种。这个“新”的物种,在当地方言中,名字为“Meyah”(傈僳语)和 “Myuk na tok te”(罗旺语Law Waw),意思就是 “鼻孔朝天”的猴子。其实,所谓“鼻孔朝天”,是指鼻梁骨塌陷,鼻孔几乎与面部平行,是仰鼻猴属 (Rhinopithecus) 动物共同的特征。该物种全身毛色以黑色为主,又同时分布于中缅两国,我们主张将其称为“黑仰鼻猴”。
到目前为止,黑仰鼻猴仅见于高黎贡山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其中,中国境内可能有10群,缅甸境内有4群,总数量可能少于950只。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CR)物种。由于该物种的栖息地地形十分复杂和地区雨季持续时间长,造成野外研究困难,使得其生境需求、 食性、 家域及繁殖模式等生态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研究团队于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对怒江西岸的贡山、福贡和泸水县分布在高海拔林区周围的68个村庄358居民开展了入户访谈。其中,67个受访者提供了72条黑仰鼻猴种群分布的有效信息。结果分析表明中国境内可能至多有10群,个体数量约490-620只,仅分布在怒江州泸水县怒江以西的片马、鲁掌、大兴地和称杆地区。随后开展的野外搜寻和调查确认了其中两个群体——片马和洛马种群的分布区域和种群大小,证实了访谈结果的有效性。
研究团队于2015年9月在高黎贡山东坡发现的黑仰鼻猴洛马种群(摄影:田应平)
结合上述访谈结果以及缅甸FFI公布的三个缅甸种群的分布信息,气候数据和森林覆盖地图,研究团队构建模型预测了黑仰鼻猴过去15年中其栖息地的分布和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黑仰鼻猴栖息地分布在怒江和恩梅开江(E98°20'- 98°50',N25°40'- 26°50')之间3580 km2的狭小区域内(包括1420 km2的高质量栖息地),其中仅有21.1%的栖息地位于保护地体系内。在过去15年中,整个栖息地的2.6%已经丧失,其中96%的栖息地消失发生在缅甸。为了使这一物种免于灭绝的威胁,迫切需要建立跨界保护区和联合管理监测体制,以解决栖息地的丧失和狩猎威胁,并找到和保存关键的野生动物走廊来连接缅甸和中国之间的分散栖息地,最终促进其种群的长期恢复。
高黎贡山黑仰鼻猴栖息地(摄影:王斌)
通过此项目研究不仅对严重濒危的黑仰鼻猴提出理论上的保护依据,为其就地保护提出了科学的策略和措施,而且黑仰鼻猴作为一种重要的世界旗舰物种和地区伞护物种,严格保护该物种同样保护了高黎贡山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众多其他同域濒危物种,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研究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Biological Conservation》、《Oryx》、《Primate》《兽类学报》等国内外重要科学期刊。
相关文章:
Ren et al., 2017. Habitat evaluation and conservation framework of the newly discovered and critically endangered black snub-nosed monkey.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9: 273–279. http://dx.doi.org/10.1016/j.biocon.2017.02.029
Yang et al., 2016. The critically endangered Myanmar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 strykeri found in the Salween River Basin, China. Oryx, 1–3. http://dx.doi.org/10.1017/s0030605316000934
Ma et al., 2014. Distribution and conservation status of Rhinopithecus strykeri in China. Primates 55, 1–6. http://dx.doi.org/10.1007/s10329-014-0425-3
李光松等,2014. 中国怒江片马地区黑仰鼻猴种群动态及社会组织初探. 兽类学报, 34 (4): 323 - 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