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东喜玛拉雅研究院发表白族“绕三灵”文章——灾害民俗学视角下大理的乡愁
日期:2020-10-09

  

  撰稿:沐远    校对:李娜   肖文

   大理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在二零一九年共建了滇西北文化生态保护研究中心,以期围绕滇西北区域以及大理和迪庆两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开展滇西北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理论和实践研究,为滇西北、云南省乃至全国文化生态保护作出贡献。

  如果说大理是滇西北的起点,那“绕三灵”就是大理的乡愁。“绕三灵”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白族人民沿袭千年的活动,涵盖了祭祖、拜神、祈雨等多方面的文化功能,还包含许多白族人民关于灾害的传说,以及应对灾害的祭祀仪式,但针对其内涵的研究较少。

      

   “绕三灵” 活动现场

  为此,滇西北文化生态中心研究人员开展了专题研究。首先,从洱海流域气候变化和农业变迁出发,阐明了“绕三灵”中祈雨功能的出现和演化;其次,描述古时自然环境条件下洱海流域洪水泛滥,引出白族人民关于洪水灾害的传说,阐明了“绕三灵”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来源;第三,在从对疫病认知的视角,论述了“绕三灵”的另一个起源;第四,通过对白族人民生殖崇拜和有关传说的论述,阐释了白族人民“绕三灵”中生殖崇拜孑遗行为的由来和变化;最后,研究通过对“绕三灵”的起源、演化和功能的综述,剖析了白族人民对于灾害的认识、记忆传承以及应对方法,阐明了民俗在民众应对灾害过程中发挥的社会动员作用,以及民俗学在灾害人类学中的重要地位。

  研究论文发表于《贵州民族研究》2020年第8期,题为《灾害民俗学视角下的白族绕三灵》,作者为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的吕跃军副研究员和肖文研究员。

  注:《贵州民族研究》属于CSSCI、中文核心、中国民族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核心、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

图片来源于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数据库,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