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刘李蕾
号外!号外!有个消息要告诉你:大理大学实践创新群2016级本科生邓巍分别于2020年1月和2019年5月作为第一作者在SCI期刊《BMC Microbiology》(影响因子3.37)和北大核心期刊《生态学报》上各发表学术论文1篇,文章标题为 “Sampling methods affect nematode trapping fungi biodiversity patterns across an elevational gradient”(doi: 10.1186/s12866-020-1696-z)和 “坡向的尺度差异对捕食线虫真菌空间分布影响”(doi: 10.5846/stxb201809282113)。在科研上取得了这样的成果,邓巍同学是如何做到的呢?他开展的研究是怎样的呢?
众所周知,自然界的生物分布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我们爬山踏青时很容易发现山脚和山顶的植被类型有很大差异,这就是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的体现。我们很容易观察到动物、植物的分布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现象,然而微生物我们用肉眼难以观察,它好像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那么微生物也和动物、植物一样有分布格局吗?其分布又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诸多问题等待着开展科学研究来回答,邓巍同学的研究就基于此开展。
邓巍日常科研工作
为了回答在不同坡向的山体上微生物是否会有分布格局,东西朝向和南北朝向的山地间微生物的分布有何不同,他们的科研团队在苍山采集了样品,对一种既是捕食者又是分解者的特殊微生物——捕食线虫真菌开展了研究。“坡向的尺度差异对捕食线虫真菌空间分布影响”一文就阐释了捕食线虫真菌在不同坡向间的分布差异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研究过程中,他们的研究团队又发现,全球诸多研究者都在试图说明微生物分布如何随海拔变化而变化的问题。他们在全球各地对各种微生物展开了研究,得到的许多结果都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是什么造成这一现象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研究团队又在高黎贡山和苍山分别采集了样品,探究有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一研究矛盾的产生。“Sampling methods affect nematode trapping fungi biodiversity patterns across an elevational gradient” 一文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报道。研究结果表明,采样模式和采样区间的选择均影响了捕食线虫真菌海拔分布格局;采样规划是造成当前海拔分布格局研究混乱的原因之一。
主人公简介
邓巍同学是大理大学农学与生物科学学院2016级生物科学班学生,对科研充满热忱的他刚入学就加入到了我校实践创新群学习,更是于2018年出任首届大学生实践创新协会会长。
插播一段实践创新群介绍,因为这里是他成长的“老巢”!我校实践创新群是东喜玛拉雅研究院提供指导,并直接管理的以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实践创新群是由我校大学生实践创新协会、大学生科技协会、大学生观鸟协会三个学生组织和社团共同组建的。多年以来团队依托东喜玛拉雅研究院指导,培养了许多勇于实践、敢于创新能够 “守一处和” 的学生。该团队此前曾获得全国小平科技创新团队、云南省 “共青团员先锋岗”等荣誉称号。
邓巍作报告
邓巍同学在东喜玛拉雅研究院实践创新群提供的舞台上,开始了他的“青春舞曲”。不仅在科研学术上取得佳绩,在学习、创新创业等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曾经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中国电信奖学金等奖励资助;4项省级奖项(云南省科技厅主办的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云南省教育厅主办的第四届云南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创青春”云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云南省“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省级三等奖),以及23项院校级奖励。
大理大学王华校长为邓巍颁发云南省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噫吁嚱,同为义务教育出生,为啥他如此秀!
我只能告诉你人在江湖漂,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其实你也可以!
近期他被“云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评选盯上了,您往下看,要不一起移步去瞅瞅?
东喜玛拉雅研究院
云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评选:https://mp.weixin.qq.com/s/DIqMg6i8iCHosaH_6GIRHQ (请用微信打开并为邓巍同学投上一票吧,他的成长少不了您的帮助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