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杨寅
近日,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怒江管护局的合作研究成果以Cafeteria‐style feeding trials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 diet and nutritional strategies of the black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 strykeri): 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自助餐喂养试验为怒江金丝猴的食物选择和营养策略提供了新见解:对保护实践的意义)为题,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于国际知名灵长类研究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美国灵长类杂志)。
怒江金丝猴 (又名黑仰鼻猴,Rhinopithecus strykeri),是2010年才被学术界在缅甸发现的灵长类新物种。到目前为止,怒江金丝猴猴仅见于中缅边境高黎贡山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其中,中国境内可能有10群,缅甸境内有4群,总数量可能少于950只,被列为IUCN红色名录极度濒危 (CR) 物种。由于该物种的栖息地地形十分复杂,区域雨季持续时间长,造成野外研究困难,使得其生境需求、食性和繁殖模式等生态学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怒江管护局的科研人员于2016-2019年间对怒江金丝猴的食性开展了相关基础研究。通过对两只救助的怒江金丝猴开展自助餐实验,从怒江金丝猴的栖息地采集118种植物的芽、嫩叶和老叶,发现怒江金丝猴喜欢吃其中的100种植物性食物,并拒绝了另外54种食物。营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怒江金丝猴倾向于选择那些高水分(77.7%)、高蛋白质(21.2%)、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总量(34.9%)和高磷(0.37%)含量的叶子和叶芽,同时拒绝取食纤维素过多(中性洗涤剂纤维大于46.8%)的叶子和叶芽。这可能是因为纤维素不易被消化,会阻碍怒江金丝猴对营养的消化和吸收。怒江金丝猴秋季选择取食的叶子比春季选择取食的叶子的代谢能(ME)略高(1,350 kJ / 100 g VS. 1,268 kJ / 100 g)。 相反,怒江金丝猴春季选择取食的食物的蛋白质含量(22.9%)高于秋季(16.4%)。“随机森林”模型表明,水分、中性洗涤纤维、代谢能、粗蛋白、磷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是预测圈养怒江金丝猴选择取食植物部位的关键因素。根据两个季节食用的食物营养特征,研究团队确定了18种营养丰富的本地植物物种,建议将这些植物用于迁地保护和栖息地恢复计划。
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杨寅博士为该论文第一作者,肖文研究员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lison Biehe副教授为该文共同通讯作者,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怒江管护局泸水分局王新文参与了部分实验工作。该研究成果文章使这一物种的首次登上有影响的国际研究期刊的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