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高颖
近日我院研究团队首次利用网络大数据对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与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全面的评价与研究,发现高密度的生态旅游地址可能并不是我国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信号,而是由现阶段生态旅游定义多样和解释混乱而造成概念滥用的假象。该研究于2019年9月12日在线发表于《Sustainability》杂志。
研究人员发现现阶段我国的生态旅游地址数量巨大且分布格局与普通大众旅游的分布格局基本一致,都呈现了东多西少的分布格局,同时与我国经济与人口的分布格局一致。进而根据研究结果显示现阶段影响其分布格局的主要控制因子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口数量。反而,与民众印象中的诸多生态因素无关,例如:区域的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湿地面积、草原面积及自然保护区的面积与数量等。甚至发现与部分自然或生态因子呈显著的负相关。为此我们推测生态旅游一词及其相关概念可能在我国被过度利用,大部分的从业者只是想利用生态旅游的概念实现旅游活动利益的最大化,并未过多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开展旅游活动。
图1 生态旅游点与自然保护区及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相空间分布格局。
另一方面,这也反映了我国现阶段对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的巨大需求,民众与政府都希望通过生态旅游来解决区域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为此研究团队通过对现阶段生态旅游的整体认识、对政府政策的深入分析结合个案研究的实地调查对我国生态旅游健康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首先,是要有严格的准入制度,通过有效评估后的从业人员及旅游机构才能进入生态旅游体系;其次,参与人员不能单单是经济团体或是从业人员,必须引入与建立多知识背景的专家委员会,将保护与生态领域的专家纳入至委员会,确保实现生态旅游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第三,建成一套有效的过程监督与评估体系。最后,希望成立跨国界、跨专业的国际性专家委员会组织,为生态旅游的发展保驾护航,一同为世界生态旅游健康发展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www.mdpi.com/2071-1050/11/18/4997/pdf
DOI:10.3390/su11184997